中國企業境外商務投訴服務中心是商務部免費為地方和企業提供公共服務的窗口,基本職能是針對我國企業、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在開展境外商務活動過程中遭遇的經貿摩擦、不公平待遇和商業欺詐等,免費提供公共信息、咨詢指導并受理投訴,維護我境外商務活動主體的合法權益。
中國企業境外商務投訴服務中心承擔商務部唯一對外公共服務熱線(12335)的運維工作。
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任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廣東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兩年多來,在投資管理制度、貿易監管制度、金融制度、綜合監管制度和法治化環境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改革創新,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營造了優良的營商環境。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入減速轉型新階段的背景下,廣東自貿試驗區的戰略出發點應從壓力測試轉向主動開放,打造成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引領新一輪對外開放。廣東自貿試驗區要不忘制度創新初心,加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深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與國際貿易新規則相適應的經貿制度、構建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體系等領域的制度創新,形成有效制度供給條件保障,推動自貿試驗區構建樞紐網絡和功能平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市場主體“走出去”。
一、廣東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亮點與成效
(一)開展投資管理制度創新
在自貿試驗區推行“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外商投資管理模式,是我國外商投資管理理念的全盤創新,也是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近三年來開展的最大制度創新。廣東自貿試驗區推進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管理試點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實踐,目前實行備案管理的項目數量占企業投資項目總數的比例已達90%左右。同時,加快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將“一照一碼”改革拓展至海關、商務等8個部門,深入推進商事登記窗口與銀行網點一體化改革試點,進一步拓展商事主體電子證照卡功能,推出全國首個具有單位結算卡功能的“電子證照銀行卡”;試行“一顆印章管審批”,將企業注冊與公安、稅務、發改、人社、食藥監、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的相關證照實行“一門式”審批,在全國率先實現1個工作日內“十三證三章”聯辦。
(二)推進貿易監管制度創新
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創新是實現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大對外開放、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的重點制度創新領域,也是自貿試驗區相關片區加快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發揮區域輻射帶動作用的要求。我國自貿試驗區與國際上流行的自由貿易園區不同,不以保稅或稅收優惠為“賣點”,而是努力通過對現行海關監管體制的邊際改進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并擴大對外開放。推進貿易監管制度創新的目標在于,在保證貨物安全的條件下,最大限度簡化通關程序,實行快捷通關制度。兩年多來,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片區和前海蛇口片區的保稅港區都已開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試點。南沙片區以“智慧口岸”為重點的貿易便利化促進體系已在全國形成示范,誕生了包括“單一窗口”“互聯網+易通關”“智檢口岸”和“智慧海事”等在內的多項改革創新成果,其中有14項屬于全國首創,通關效率提高50%以上。南沙片區以直購體驗新業態為特色的跨境電商產業集聚發展,首創的跨境電商體驗店模式也從南沙走向全國。廣東自貿試驗區還創新粵港澳口岸通關模式,推進建設統一高效、與港澳聯動的口岸監管機制,加快推進粵港、粵澳之間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加快實施澳門車輛在橫琴與澳門間便利進出政策,制定粵港、粵澳游艇出入境便利化措施。
(三)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
金融制度創新與風險防控是中國自貿試驗區金融領域開放改革的重點,在堅持宏觀審慎、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自由貿易賬戶業務、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跨境使用、外匯管理改革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試驗。其中,跨境人民幣業務是廣東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的亮點。作為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前海蛇口片區在全國率先推動實現跨境人民幣貸款、跨境雙向發債、跨境雙向資金池和跨境雙向股權投資等“四個跨境”,尤其是跨境人民幣貸款保持快速增長,2016年年底備案金額超過1100億元,累計提款364.57億元,業務規模領先全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積極推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為沿線國家跨境人民幣收支提供了快捷、安全、方便及低成本的清算途徑。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與“一帶一路”國家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達3736.8億元,同比增長24.2%。此外,在推進外匯管理改革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方面,廣東自貿試驗區進一步簡化外匯資金池管理,支持中小型跨國公司對境內外成員企業資金進行集中運營管理,拓寬了融資渠道;積極開展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有效打通境內、境外兩個融資市場,提高自貿試驗區企業跨境融資的靈活性和境外資金利用效率。
(四)強化綜合監管制度
自貿試驗區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方式后,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由以行政審批為主轉變為事中事后監管。從中國自貿試驗區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所做出的一系列制度創新來看,變“事前審批為主”為“事中事后監管為主”是迄今為止最有推廣復制價值的舉措之一。深圳前海管理局是我國自貿試驗區中的第一家法定機構,并與招商局集團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建立起以法定機構為主導的“政府職能+前海法定機構+蛇口企業機構”的市場化政府治理新格局。前海蛇口片區還利用大數據構建社會信用體系,聯合中央、省、市28個部門,對片區10多萬家企業完成信用查詢和“企業畫像”,對企業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南沙片區通過建設完善市場監管和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地理位置信息平臺,以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為抓手,通過三平臺的無縫對接與數據互通,形成以綜合監管為基礎、專業監管為支撐、信用約束為手段的現代市場監管模式,建立起信用依托、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多元共治自貿試驗區事中事后監管體系。
(五)優化法治環境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出臺了《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為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提供法治保障。前海片區首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建設,在立法、司法、執法體制改革、廉政監督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堅持立法先行,在深圳市人大的大力支持下,出臺了“一條例兩辦法”,即前海合作區條例、前海管理局暫行辦法和前海灣保稅港區暫行辦法,構建了前海法治建設基本框架。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落戶前海,掛牌成立前海法院、前海檢察院。前海法院率先開展“以庭審為中心”的訴訟機制改革,在國內首創庭前會議制度。審結首單適用香港法律的經濟糾紛案件,實現前海適用香港法律的重大突破;首創港籍陪審員制度,率先探索審執分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與審判權分離。推動最高人民法院港澳臺和外國法律查明機構“一中心、兩基地”(中國港澳臺和外國法律查明研究中心、最高人民法院港澳臺和外國法律查明基地、最高人民法院港澳臺和外國法律查明研究基地)落戶前海。全國10家港澳聯營律師事務所中有7家落戶前海,為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提供法律支撐和保障;推動《聯合國貿法會仲裁規則》首次在中國落地,組建全國唯一的自貿試驗區仲裁聯盟。成立前海廉政監督局,在全國率先實施紀檢、監察、檢察、公安、審計“一體化監督”模式。
廣東自貿試驗區掛牌設立兩年多來,各種制度創新推進了更優的營商環境建設,而更優的營商環境推動了自貿試驗區的生產力發展,自貿試驗區企業有了更多獲得感和感覺度。比如,廣東自貿試驗區外資企業注冊時間已從20個工作日壓縮到3個工作日;工程項目施工許可辦理實現整體提速,全過程辦事手續壓縮40%以上,整個報建運作周期縮短40%,企業直接成本可降低3%;貿易便利化改革使進出口企業的通關效率提高50%以上,等等。與掛牌前相比,廣東自貿試驗區的“貿易便利化”“投資便利化”“跨境金融”三大指數分別增長了27.5%、42.1%和62.2%。營商環境的改善激發了廣東自貿試驗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情。?
二、廣東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試驗的思路方向
廣東自貿試驗區建立兩年多來,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全球化步入“十字”路口、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變革、“一帶一路”倡議獲得國際認可、國內經濟轉型和改革步伐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國家戰略。因此,廣東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把廣東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引領全省新一輪對外開放。廣東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對自貿試驗區的功能定位已有清楚的表述,那么如何理解“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這一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的方向。本文認為,突出“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強調廣東自貿試驗區要對標國際典型的自貿園區,加快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的試點探索,為自貿試驗區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給條件;突出“門戶樞紐”則強調廣東自貿試驗區要對標國際典型的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城市,加快構建樞紐網絡和功能平臺,便利于資本、技術、人才、信息和服務等各種要素流的雙向流動,提升廣東自貿試驗區對全球資源的配置能力。
首先,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試驗具有任務急迫性。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化步入“十字”路口。在國際貿易方面,自2011年以來全球貿易年增長率不僅低于長期均值,而且已連續六年低于全球經濟增速,而金融危機前的全球貿易增速通常為全球經濟增速的兩倍左右;在國際投資方面,受全球經濟增長疲軟以及世界貿易增長乏力影響,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2009年下降39%,2014年再度萎縮16%,2016年全球FDI下降13%。2016年的“英國退歐”和美國“特朗普當選”使得全球化更加充滿不確定性。從國內來看,在全球貿易投資結構發生調整過程中,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貨物貿易國、第三大對外直接投資國,成為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為重振世界經濟兩大發展引擎,推動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中國把全球貿易和投資治理體系擺上G20杭州峰會重要議程,提出共同構建開放透明的全球貿易和投資治理格局,鞏固多邊貿易體制,釋放全球經貿投資合作潛力。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要堅定不移發展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在開放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三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所代表的包容性全球化方案獲得了國際認可,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中國將大力建設共同發展的對外開放格局,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構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絡。因此,自貿試驗區的戰略出發點,需要從當初應對TPP和TTIP開展壓力測試,轉換到主動順應全球經濟治理新趨勢新格局、主動對接國際投資貿易新規則新要求和主動塑造我國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新優勢等各項開放試驗任務,進一步彰顯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廣東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試驗,從被動壓力測試到主動開放試驗,將進一步彰顯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
其次,各項改革試點應聚焦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總目標。廣東自貿試驗區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不忘制度創新初心,在“放管服”改革已取得的寶貴經驗基礎上,對照最高標準,對標國際典型自貿園區,重點在投資、貿易和金融等領域開展制度創新,實現重要突破,努力探索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應對全球自貿園區呈現的由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離岸業務、投資經營、金融創新等綜合多元功能轉變的趨勢,廣東自貿試驗區投資、貿易、金融等創新政策試點要真正體現“境內關外”的政策含義。南沙保稅港區和前海灣保稅港區擬提出擴大開放和先行先試,對標國際上最有代表性的自貿園區或自由港,實施新的監管政策和體制機制,建設高水平的自由貿易港區。要學習借鑒新加坡、美國等建立自貿園區的經驗,進一步減少投資管理的負面清單,進一步減少貿易管制,提高跨境投融資匯兌便利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實現投資貿易自由與便利化。要借鑒亞太地區的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阿聯酋等自由港或自貿園區的政策經驗,設計鼓勵離岸業務和境外股權投資發展的稅收制度,對離岸貿易和離岸金融業務實行低稅率,為自貿試驗區參與全球競爭和吸引國際貿易投資業務提供條件。當前全球貿易投資已經進入了規則重建的關鍵期,廣東自貿試驗區還應在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保護、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采購、政府管理新模式等新一代貿易規則的議題上開展試驗,為我國在多邊、雙邊FTA談判和BIT談判中提供設計議題的經驗,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最后,加快構建樞紐網絡和功能平臺服務“雙向”開放戰略。自貿試驗區擴大開放的試點改革有利于形成有效制度供給條件,能夠為自貿試驗區加快構建樞紐網絡和功能平臺提供制度保障。因此,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自貿試驗區要加快構建“內聯外拓”的樞紐網絡和服務要素便利流動的功能平臺。鹿特丹之所以素有“歐洲門戶”之稱,其原因在于鹿特丹是連接歐、美、亞、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廣東自貿試驗區要加快構建“???、海鐵和海水”多式聯運的交通網絡體系。對內加強與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港口以及泛珠三角各城市的交通聯系,對外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港口和節點城市的聯系,增加國際班輪航線,擴大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直接經濟聯系。各類功能平臺和機構既是資本、技術、人才、信息和服務等要素流的最重要載體,也是各種要素資源全球配置的市場主體。要抓住國家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新機遇,攜手港澳共建廣東自貿試驗區,加快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化自貿新城。尤其要發揮自貿試驗區國際化、法治化和便利化營商環境的優勢,努力吸引全球性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在自貿試驗區集聚,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要以公共平臺建設為抓手,推動市場服務機構集聚,打造集成公共服務、綜合信息服務、專業服務、投資促進交流服務、人才保障服務的“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為“走出去”企業提供金融、稅收、法律、信息、人才等全方位支持,使廣東自貿試驗區真正成為服務“雙向”開放的門戶樞紐。
三、廣東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領域和重點
(一)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自貿試驗區四年來的實踐表明,按照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要求,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依法管理開放,能夠為我國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提供經驗,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此,廣東自貿試驗區要繼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法定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主動承接上級政府下放的管理權限。要創新“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健全事中事后監管體系,推進部門協同監管,加強政府與社會共治,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要進一步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配套立法,完善法律服務體系;構建多元化國際化的糾紛仲裁和調解機制,加強境內外法律服務業合作,完善國際法律查明機制,探索建立“一帶一路”法律服務聯盟,加快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
(二)全面深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
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破除投資管理領域的體制機制障礙,有利于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建立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廣東自貿試驗區要抓住國家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的機遇,先行試驗雙邊投資協定,建立起更加開放透明的市場準入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縮減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擴大金融服務、電信、互聯網、文化、文物、維修、航運服務和先進制造業領域對外開放。同時,要推進商事登記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與港澳趨同的國際營商環境。還要健全雙向投資服務管理機制,改進境外投資項目和境外投資開辦企業的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自貿試驗區“走出去”綜合服務體系,成為“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和市場主體“走出去”的重要平臺。
(三)建立與國際貿易新規則相適應的經貿制度
實施貿易便利化新規則,鼓勵企業建立整合物流、貿易、結算等功能的運營中心,引領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促進自貿試驗區港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航線港口的合作對接,大力發展離岸貿易與轉口貿易,形成連接國內外重點口岸的亞太供應鏈中心樞紐。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打造大宗商品定價中心。創新跨境服務貿易管理模式,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積極承接服務外包。制訂和完善跨境電商、汽車平行進口和融資租賃等業態行業標準和配套監管制度。同時,在廣州南沙保稅港區和深圳前海灣保稅港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設立自由貿易港區。根據國家授權實行集約管理體制,在口岸風險有效防控的前提下,深化“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改革,依托信息化監管手段,取消或最大程度簡化入區貨物的貿易管制措施,最大程度簡化一線申報手續,推動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更有彈性。
(四)構建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體系
繼續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推動跨境貿易和跨境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發行人民幣股票,逐步擴大境外機構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的發債主體和規模,支持區內企業和金融機構在境外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推進境外機構以人民幣資金投資境內債券和其他金融市場試點。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率先試點限額內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建立與自貿試驗區發展相適應的自由貿易賬戶管理體系,研究啟動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試點。增強跨境金融服務能力,推動前海聯合交易所與香港交易所形成閉環交易,支持深圳證券交易所、廣東國際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等在自貿試驗區設立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開展債券、股票、存托憑證、資產證券化等產品跨境發行和交易,逐步提高境外投資者參與區內要素平臺交易的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