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境外商務投訴服務中心是商務部免費為地方和企業提供公共服務的窗口,基本職能是針對我國企業、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在開展境外商務活動過程中遭遇的經貿摩擦、不公平待遇和商業欺詐等,免費提供公共信息、咨詢指導并受理投訴,維護我境外商務活動主體的合法權益。
中國企業境外商務投訴服務中心承擔商務部唯一對外公共服務熱線(12335)的運維工作。
經濟全球化推動各市場主體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有效利用資源,形成產業鏈配合。經濟危機加速了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對全球經濟的復蘇產生巨大制約。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協同降低貿易投資便利化為特點的貿易暢通維度內涵豐富、影響巨大,如能有效推進,將有望為各方推動新一輪的經濟增長提供強勁、有效的支撐。
一、應對危機,需要貿易暢通提振信心
盡管貿易保護主義在經濟周期下行期更容易盛行,在短期內可能為本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支持,但事實上阻礙了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進程,對于經濟復蘇的長期影響較大。2017年,全球經濟進入關鍵調整期,需要各方協同行動,以實際行動減少貿易壁壘,為經濟復蘇的加快提供直接、有效的支持。
1.1 經濟危機加快貿易保護主義興起
貿易保護主義是一種參與國際貿易的態度,指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競爭,并向本國商品提供各種優惠以增強國際競爭力的主張和政策。在限制進口方面,主要采取征收高額進口關稅方式阻止外國商品的大量進口的關稅壁壘,以及采取包括實施進口許可證、進口配額等限制外國商品自由進口的非關稅壁壘等兩大類。
歷史上,由于貿易保護措施的濫用引起的“貿易戰”并不鮮見。貿易戰難有贏家,不論是主要參與者,還是受波及的國家,經濟發展都可能出現較大停滯甚至倒退。其中,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具有重要的代表性。1930年,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美國頒布該法案,將2000多種進口商品關稅提升至歷史最高水平。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對美國采取了報復性關稅措施,美歐之間的貿易規模從1929年的歷史高位急劇下滑至1932年的歷史低位。1929-1934年間,世界貿易的規模萎縮了約三分之二(66%)。國際貿易的大幅萎縮給相關國家造成了嚴重影響,進口國物資匱乏、通貨膨脹高企,出口國產能過剩,失業率攀升,銀行系統呆壞賬嚴重。
20世紀70年代以后,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受到國際貿易規則的限制。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建立以后,各種關稅壁壘被逐步削減,傳統的貿易保護手段越來越受到國際貿易規則的約束和限制。新貿易保護主義逐漸出現,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反傾銷、反補貼、特殊保障措施和知識產權保護等表現形式,規避多邊貿易制度約束,保護本國經濟和就業增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此輪貿易保護主義興起于發達國家,以高新技術發展為載體,以技術壁壘為核心。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市場日益融合,經濟危機具有更強影響力,通過金融、貿易、服務等紐帶快速傳播,影響范圍加大。2012-2016年,全球貿易增速連續5年低于3%,2016年的增速甚至低于全球經濟增速,陷入30多年來貿易增速最糟糕的時期。受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影響的除幼稚產業外,廣泛涉及各行業。區域化和集團化組織的增加使得貿易保護突破了國家范圍,出現了集團內部自由貿易和對外構筑貿易壁壘同時存在的現象。受此影響,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在受到經濟危機帶來的沖擊同時,也受到貿易保護主義的更大威脅,具有較強隱蔽性、方式復雜的貿易壁壘不僅在現有的國際規則下難以界定,而且取證難度不小。
1.2 經濟周期面臨階段轉換關鍵調整期
全球經濟呈現周期性波動態勢,經濟活動從緊縮到復蘇、繁榮,帶動各類要素資源的流動和配置。經濟危機爆發以來,量化寬松和去杠桿、去庫存成為主基調。經過十年的調整,各類要素投入和市場活動基本觸底,經濟活動從收縮開始轉向復蘇。經濟周期處于關鍵調整期,盡管主要經濟指標均表現良好,復蘇仍不穩固,貿易保護主義等負面因素都可能改變復蘇進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出,全球經濟自2016年第四季度開始加速,且增長勢頭持續。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IMF調升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預計2017年的經濟增速從上年的3.1%加快至3.5%,并在2018年達到3.6%。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和英國《金融時報》聯合編制的“全球經濟復蘇追蹤指標”顯示,在世界經濟遭遇金融危機近10年后,全球復蘇終于變得“普遍而穩固”。
根據IMF的預測,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將由2016年的1.7%升至2017年的2.0%。美國就業增長穩定,居民收入和財富穩步增長,消費信心保持強勁,2017年4月的失業率創10年最低水平。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倪M程提速。歐洲經濟復蘇增強,經濟復蘇保持了連貫性和普遍性。除希臘外,歐盟成員國均連續3個季度保持經濟正增長。今年2月和5月,歐盟委員會連續上調歐盟經濟增長預期。2017年和2018年,歐盟GDP均增長1.9%。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表示,歐元區經濟成長為十年最佳,廣泛而穩健。日本經濟指標表現良好,日本央行在4月的政策會議上發布了9年來最為樂觀的經濟評估,稱日本經濟已經轉向適度擴張。而IMF認為,2017和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前景向好的主要支撐因素還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預期加快。中國、印度在主要經濟體中增速居領先位置,2017年的經濟增速有望分別達到6.7%和7.2%。而俄羅斯、印度和巴西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自4月以來已處于擴張區間。IMF預測,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回穩提振,俄羅斯和巴西經濟將分別增長1.4%和0.2%,走出衰退泥淖。
盡管上半年全球經濟增長趨于穩健,仍需要看到,維持經濟增長態勢仍不容易。全球經濟的復蘇依然存在較強的區域差異,主要經濟體之間貨幣政策異步,地緣政治沖突更為復雜,部分地區安全形勢惡化,大宗商品市場開始走強,實體經濟復蘇的成本增加。在全球經濟的關鍵時期,一旦在主要貿易伙伴間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產生實際影響,降低貿易額或大幅增加進口成本,通過經濟全球化產生重要的傳導作用,直接沖擊出口導向型國家的經濟,改變了企業生產經營布局和全球產業鏈分工,脆弱的經濟復蘇很可能再次遭遇打擊。
1.3 減少貿易壁壘有助于加快經濟復蘇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短期內難以逆轉,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的全球分布仍將持續推動全球范圍內經貿活動發展和各方協同的增強。面對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的態勢,主要經濟體行動起來,發揮集體力量,采取更為負責任的態度,減少貿易保護主義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2014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貿易促進報告》的評估結果顯示,各種貿易壁壘阻礙了全球經濟的復蘇,許多經濟體依然沒有實施一些能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直接改革措施。2016年,在杭州舉辦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各國同意將不采取新的保護措施承諾延長至2018年底,并加強區域貿易協定的透明度。即便如此,知易行難,在不采取貿易保護措施或晚采取措施就會受損的局面下,各國的保護主義措施在趨勢上仍有增無減。根據WTO對各國提交的應對危機政策舉措的監測結果來看,貿易保護措施的數量持續增加。
2017年9月12日,李克強總理與包括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金融穩定理事會等6家主要國際經濟金融機構負責人舉行了第二次“1+6”圓桌對話。李克強表示,“應發揮各國比較優勢,共享發展成果。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不能相互關門,二是要更大力度開門,擴大相互開放,實現互利共贏?!?/SPAN>
減少貿易壁壘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至少表現為3個方面:第一,貿易壁壘的較少,將促使市場更為充分的競爭,競爭有利于產業效率的提升,為消費者提供更具性價比的商品和服務,改善消費體驗,進而使得生產者得以獲得增加研發投入的收入和利潤;第二,貿易壁壘的減少,有利于各國市場間融合程度的提升,監管方式、技術標準、管理理念等的協調,有助于優化資源跨境配置的水平,為先發國家擴大自身標準實踐的影響、后發國家少走彎路提供更為快捷、恰當的路徑;第三,穩定的貿易環境能夠形成良好的發展預期,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替代進程,通過貿易創造提升相關各方福利。
二、愿景與行動,提出貿易暢通重要理念
“貿易暢通”體現為各國減少貿易與投資壁壘,加強經貿合作動力的環境改善與優化。2013年習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就各方通過貿易暢通實現互利共贏表達了期待。而2015年三部委發布的愿景與行動文件,則具體闡釋了貿易暢通的合作路徑,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有效推進提供了重要支持。
2.1 習主席有關貿易暢通的重要講話
2013年9月,習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了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提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绷曋飨岢?,“加強貿易暢通。絲綢之路經濟帶總人口30億,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各國在貿易和投資領域合作潛力巨大。各方應該就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并做出適當安排,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提高區域經濟循環速度和質量,實現互利共贏?!?/SPAN>
2013年10月,習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演講時提出,“中國愿在平等互利基礎上擴大對東盟國家開放,提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水平,使雙方貿易額2020年達到1萬億美元。中國致力于加強同東盟國家互聯互通建設,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愿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愿通過擴大同東盟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同東盟國家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SPAN>
2017年5月,習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的演講中提到,“本次論壇期間,我們將簽署一批對接合作協議和行動計劃,同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發出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過去的四年)是貿易暢通不斷提升的4年。中國通一帶一路參與國大力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僅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農產品到達中國市場的通關時間縮短了90%?!?/SPAN>
2.2 愿景與行動文件對貿易暢通維度的界定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和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文件,明確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共建原則、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合作機制等內容,為各方深入、全面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理念與內容提供了重要依據。其中,在合作重點部分,《愿景與行動》提出,沿線各國之間的合作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
貿易暢通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要合作維度,也是各國間合作的重要基礎?!对妇芭c行動》提出,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宜著力研究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激發合作潛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主要涉及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加強沿線國家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海關合作,以及檢驗檢疫、認證認可、標準計量、統計信息等雙多邊合作,推動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生效和實施。加快邊境口岸“單一窗口”建設,降低非關稅壁壘。
第二,拓寬貿易領域,優化貿易結構,挖掘貿易新增長點,促進貿易平衡。通過創新方式,促進服務貿易發展,鞏固和擴大傳統貿易,把投資和貿易有機結合,帶動貿易發展。
第三,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消除投資壁壘。加強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磋商,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第四,拓展相互投資領域,開展農業深度合作,發展海洋經濟合作,加大傳統能源勘探開發合作,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合作,形成能源資源合作上下游一體化產業,加強能源資源深加工技術、裝備與工程服務合作。
第五,推動新興產業合作,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原則促進各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深入合作,推動建立創業投資合作機制。
第六,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鼓勵建設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擴大服務業相互開放,探索投資合作新模式,鼓勵合作建設境外經貿合作、跨境經濟合作區等各類產業園區,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注重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第七,歡迎各國來華投資,鼓勵企業參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投資。促進企業屬地化經營管理,幫助當地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改善民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嚴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